江榕听琴

纸田多不治,诗债任纵横。
素琴/破琴/刀琴,随你称呼。
发刀狂魔,朙皮秦骨,孙阁部麾下。
愿我前生是李斯龙腮、始皇秦琴。
愿我前生是殚忠楼外那一树榴花。
不写宋史相关,再问自绝经脉。

【游记】关宁诗话·宁远古城

一望宁阳气贯虹,旌旗书字是元功。

雄堞有迹说戎马,故道无人辨旧踪。

投笔寒儒挥露布,伏波宿将挽刀弓。

我来吊古思何尽,海燕双双绕暮钟。【中华新韵·十一庚】

在宁远的大半天时间里,每个听到我说话的人,都会问上一句:“你从哪儿来的?”然后感叹一声,真远。再远也远不过四百年前那位广东人,间关万里来此地,扛着辽国的凛冬,守住了一座孤城。人们把他的姓氏书在旌旗上,迎着海风,猎猎飘扬。

当我坐在钟鼓楼上,吹着凉风,感受什么叫“两足相荡、快相得也”时,我忽然觉得,自己这趟旅行,是被这些胡思乱想撑起来的。甲申那年,吴三桂弃守宁远,一把火烧了全城,不管是督师府听过的雄图远略,还是恩宁阁铭记的君臣恩遇,统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。我千里迢迢跑来此地,一头钻进复建的蓟辽督师府,硬生生泡了一上午,下午又沿着古城墙转悠,走累了就找个城楼坐下发呆,看天上云卷云舒。

知我者谓我痴肠,不知我者谓我闲得慌。

但我仍然向自己的亲友们推荐了宁远古城,毕竟这里的古城墙,是中国保护最完好的几座城墙之一,而且蓟辽督师府里的科普做的不错,对初学者来说,转一圈能对明清辽东战史增加不少了解。

陈列馆,用展板介绍了宁远城的修筑和守御,以及一些著名战役和历史人物。玻璃展柜里还摆放着一些文物,比如城砖和督师府里的一些物件,它们在战火中劫后余生,仍然留在故地,证明着从前那座城池、那座府邸里,有过一段波澜壮阔的过往。







院子里有块石碑,刻着孙承宗在蓟辽督师府落成时写的诗:

一年两度入宁阳,千里重开建节堂。

几拊春松歌白雪,还依秋菊傲清霜。

周家大业彤弓旧,汉室元功带砺长。

最喜马隆饶意绪,偏厢不独下西凉。

往后走能看到一块醒目的石碑,“明清辽东战史馆”,周围立着关宁军诸位将领的石刻雕像。旁边还有一些供游人闲坐休息的长凳,角落里别出心裁地放置了一个木秋千。秋千在明朝是女孩子们嬉戏的常用物件,不知道袁督师会不会给他的小女儿们弄一个。



战史馆里用声光影像,还原了明金(清)之间一些重大历史事件。一进门就能看到,地板上出现了蓟辽地区的古地图。身边无人的好处,是我可以在这里蹦来蹦去,踩一踩书卷中常见的地名,坏处是没人听我“一指旧江山”,说说地图背后的风云。




宁远之战。“燕山雪花大如席,片片吹落轩辕台。”


袁崇焕纪念堂。一排浮雕,还原了袁督师的生平历程。很有意思的是,督师是文官,在各种版本的画像上,他都是以清瘦儒雅的形象示人,可是他的铜像和兴城火车站外那座高大的石雕,都把他塑造成了披甲胄、戴兜鍪,甚至跃马横枪的将军。




出了督师府已经是中午时分,在出城觅食的路上,路过了祖氏石坊。祖大寿石坊立于崇祯四年,是古城内部罕见的珍贵遗迹。建这牌坊,当然是为了表彰祖大寿、祖大乐兄弟俩的功勋。坊上题字皆为孙承宗所写,石牌坊虽然能挺过战火的考验,但毕竟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霜雨雪,我去的时候又是正午,阳光刺眼,字迹清晰可辨的,也就“四世元戎少傅”几个字。借助相机,拍到了“忠贞胆智”四字,和背面的小字。文正公的笔迹,丰润端严,确是字如其人。

去的那天不巧,天气热到报了高温预警,在被烈日晒晕之前,我决定放弃多看一会儿的想法,出去填饱肚子再说。但东北的天气有个好处,高温归高温,在阴凉有风处并不是很热,与南方湿热湿热的桑拿天比起来,舒服太多了。





回到古城的第一件事,就是登城墙。城头旌旗招展,陈列着一些红夷大炮,四百年前,它们是捍御城池的利器,打得努尔哈赤父子俩落荒而逃;四百年后,硝烟散尽,明清易代的风云,成了过往游人小憩时的闲话,它们静静地卧在城头,迎接着古城里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。

古城墙同样无言,俯瞰着城内城外,从前兵戎相见的古战场,变成了现代化的都市,唯有首山,相看两不厌。







我找了处城楼歇脚,正望见不远处的首山。四下无人,任我轻轻哼唱起《边中送别》的曲调。“杖策横戈”的词句,这座城,想来也听过吧,人事俱非,幸有城郭如旧,山色如旧,此一行,不虚也。

 

宁远古城小TIPS:

1、从山海关去兴城只要一个小时多一点,绿皮车慢悠悠地晃,沿途可以看到迥异于南方的北国风光。从火车站出来不必坐车,步行十分钟可到古城。

2、古城联票100元,除了督师府和城墙,还包括文庙、钟鼓楼、城隍庙、将军府、周宅,随便逛逛就能逛完,钟鼓楼上坐着吹吹风很惬意,别的没啥好看的。

3、古城里没啥好吃的,中午吃饭可以去城外的兴隆大家庭、银象宁远城解决,都是购物中心,吃完饭还可以歇歇脚。进古城不需要门票,进景点才要。


【今天是6月6日,以此游记以此诗,祝袁督师434岁生辰快乐!】

评论(10)

热度(26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