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榕听琴

纸田多不治,诗债任纵横。
素琴/破琴/刀琴,随你称呼。
发刀狂魔,朙皮秦骨,孙阁部麾下。
愿我前生是李斯龙腮、始皇秦琴。
愿我前生是殚忠楼外那一树榴花。
不写宋史相关,再问自绝经脉。

【游记】燕赵歌兮丹心千古:孙承宗墓、杨继盛祠访记

召唤旅伴保定土著@依依°Lene✨ ,谢谢她提供的高阳顺风车和海底捞火锅。

华北平原初冬的色调,萧瑟苍莽,铁路两旁成片的林木,尽是挺拔的小白杨。从南京到保定,没有高铁动车可以直达,一路辗转,饶是我起了个大早出发,到达目的地时,也已是下午三点。沿着西关大街悠悠闲步,走个十分钟就到了杨继盛的祠堂——旌忠祠。

“大隐隐于世”,这是我对旌忠祠的第一印象。祠堂坐落在西关大街与皇华馆路的交界处,旁边是一所小学,快到放学的时间点了,祠堂门口人来人往,大多是提着新买的菜来接孙辈的老人。没有人收门票,一道大门隔了闹与静、古与今。


祠堂很小,几间房屋有些破败,有的已被挪作他用,院子里成了家禽们的天堂,立着几方石碑,无言诉说着这座祠堂的历史。
这是保定人民为家乡的忠烈人物杨继盛建的祠堂,也是燕赵大地一双忠魂交集的地方。庭院中最高大最醒目的石碑上,镌刻的是孙承宗为旌忠祠题写的碑文。

杨继盛,字仲芳,号椒山,保定府容城县人,嘉靖年间著名谏臣,以谏阻马市、死劾严嵩而名垂青史。一封《请诛贼臣疏》,使奸相落胆、志士击节,却也使他遭受了廷杖酷刑。临刑前有人送他蚺蛇胆疗伤,杨继盛笑曰:“椒山自有胆,何蚺蛇为。”狱中伤口久久不愈,他用碎瓷片自割腐肉,谈笑意气自如。这一副铮铮铁骨,怎能容于权奸,三年囹圄之后,杨继盛终遭杀害。隆庆二年,朝廷应保定府官民之请,为之建祠,名曰“旌忠”。 



年代已久,《保定府重建敕赐旌忠祠碑》的碑文已经不那么清晰。文中的记载,赞颂了杨继盛正直忠贞的生平,文末落款处的名字分外醒目,同郡后学孙承宗。
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,杨继盛平反昭雪之后,成为家乡父老争相称颂的楷模。孙承宗《高阳集》的开篇,就是他拜谒椒山祠时写下的五言古诗:
“杨公负奇颖,舞象成奇调。孝友自天植,义烈为谭笑……皎皎夜台月,风吹清庭徼。我来采芳芷,洒泣一投吊。”
我站在祠堂里默念着诗句,忽然感到几分亲切,当时的孙承宗只有23岁,同样的年龄,也许相似的心境,只是青史已然证明,年轻时立下的志气,他用了一生去践行。
持身不正,持心不纯,则荣华富贵皆成云烟。显赫一时的权奸,落了个“寄食墓舍”的下场,四百年后骸骨早已化作了灰。石碑却不朽,仍然伫立于此,告诉后人,曾有英烈,诞育于斯。
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。


从旌忠祠出来,日头早已偏西。去宾馆安顿下来,歇宿一夜,第二天一早顶着浓雾出门,和依依会合,乘车赶赴高阳县。
温馨家园小区里一方低矮的墓碑,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地。1638年公历12月,清军进攻高阳,76岁高龄的孙承宗正赋闲在家,本无守土之责,却放弃了避祸逃命的机会,率众守城,城破宁死不降,被清军虐杀,阖门忠烈。今年,正是他殉国380周年。

到底是周六的早晨,小区仍未醒来,少有行人,篮球场上只有三个男孩子在打球。孙承宗的墓碑,安安静静地立在墙根下,没有封土,没有祠堂和纪念馆,晨雾中格外孤独。
深究起来,这里也不是墓葬的原址所在。按文献记载,孙承宗的墓在西庄村东北角,距离此处不远。上世纪六十年代末,毁于浩劫,眼前这块碑是后来重刻的,立在此处,是因为这里是孙氏祖坟所在。
留个念想,留个凭证,怎么也胜过一切消磨无痕。我还能去碑前一拜,奉上薄酒做祭奠。我提前买好了一小瓶青梅酒,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,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。


机缘巧合,我在墓碑前遇见了孙氏的旁系后裔,听他说了许多高阳民间流传的故事,不枉此行。
那是一位穿着保安大衣的大爷,骑着自行车出来巡逻,见我和依依在碑前拜祭,前来问我们是哪里人。依依回答说她是保定人,而我来自千里之外的南京。
顿时感觉到了大爷的惊喜,他急切地追问,问我们和孙承宗是什么关系。
我不禁笑起来,我不姓孙,上溯五百年也扯不到一家,若说有关系,那就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、景仰其忠烈、钦慕其英风,愿以我笔墨,传其勋名。
大爷是个退休教师,发挥余热在小区里做保安,大概是难得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,他兴奋得像竹筒倒豆子一样,恨不得把他知道的一切都说给我们听。他自述是孙承宗的侄子孙锵的后人,说邻近的西庄村里,今天还有五六百个孙姓居民,多是旁系甚至远支的后代,但尊奉孙承宗为先祖,以这位文武双全的名臣为豪。
高阳县城里,果然流传着许多关于孙承宗的传说。在家乡父老讲述中,孙承宗的形象,大概可以总结为“邪灵退散,恶鬼不生”。

其中有个故事特别有趣,一天深夜,孙承宗提灯赶路,突然发现身边又多了盏灯,想必是有热心“人”与他同行。孙承宗平静地说,他有一盏灯照明足矣,不必相陪,那“人”随之隐匿。老人们常说,为人不做亏心事,夜半敲门心不惊,恺阳公大概把这句话学到了极致。
尽管加上了太多的传奇色彩,可民间传说所渲染的,无非是一身正气,无惧鬼神。
尽管那些故事,我大部分都从书上读过,但我们不愿打断大爷的讲述,一言一语里尽是自豪。

此时有邻居路过,向大爷打招呼,大爷开心得像个孩子,高声告诉过路的邻人:
“有人来看我们老祖宗啦!”

那一瞬间,我坚信自己不虚此行。孙阁部,故乡的父老,仍然记得你!

临走的时候我在碑前许了愿,今生无以为良相,但愿为良医,清白行事、忠义立身,愿终我平生,初心不泯,如你。

我们没忘了向大爷问起孙氏坟冢原址的事情,把收集资料时发现的老照片给他看,大爷一眼认出这就是从前的“老孙坟”,告诉了我们大概的方位——西庄村东北,靠近公路西侧的地方,还说去村里找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问,一定能寻到旧址。可惜我行程仓促,下午就得赶火车回学校,无缘进一步寻访,希望下次能够了却这桩心愿。如果正在看我这篇文章的同好里,有谁也有意前往高阳一拜,不妨试试去寻。

评论(13)

热度(41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